如果身邊生活的都是“瘋子”,你作何感想?
但你又何以知道他們是“瘋子”呢?
說不定他們會以為你是“瘋子”呢?
夏目漱石的《我是貓》中的主人,是一個不通世俗的英語教師,在貓的眼中,他懶惰,好面子,又有些可愛。他常和朋友互相吹牛,一日他收到一封讓他折服驚嘆的信,后被人告知寫信者已經(jīng)住進精神病院,他在擔心自己之余,把周圍人作了比較,得出以下結論:
“如此看來,絕大部分人都是瘋子。”
“沒準整個社會就是瘋子的據(jù)點,瘋子們聚在一起,互相爭吵,彼此辱罵,你爭我搶,全體人組成了一個整體,像細胞一樣分裂生長,生長分裂,這種過程被命名為社會生活。如果里面出現(xiàn)了懂道理、有辨別能力的人,就視為社會公敵,通通丟進專門為這種人建造的瘋人院!
好似網(wǎng)友調侃的“小隱隱于林,大隱隱于市,哲人隱于精神科,”當然,夏目漱石是為抨擊當時黑暗的社會現(xiàn)實,可我不是為精神病人平反的(畢竟我是作為正常人在說話),我只是想到當時一些境況。
“瘋子”在《現(xiàn)代漢語詞典》中釋義為“嚴重患精神病的人”,但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遇到舉止古怪的人,也會暗罵“瘋子”,但這個舉止古怪只是相對而言,沒有一定的衡量標準,又怎能判定我們的言行呢?由于人的家教,見聞,性格不同,行事風格往往也千差萬別,我們豈能輕易把與自己不同的人,即歸為異類呢?或許在別人眼里,我們也是瘋子。
文中主人最終結論是:“唔,越來越搞不懂了!逼鋵嶎愃茊栴},永遠沒有標準答案,無數(shù)人有無數(shù)參考答案。
事實就是如此,你可以不喜歡吃生魚片,但你不能阻止別人吃生魚片。對于與我們不同的人,絕不能只憑主觀膚淺的印象評價一個人,甚至對別人大肆宣揚自己對他的褒貶。差異是必然會有的,我們應該以包容心態(tài)去看待這些。
畢竟誰都不想莫名其妙被說成“瘋子”。
啟東人民醫(yī)院:黃晶艷